《大众日报》报道:《工厂技师登上大学讲台》

发布日期:2014-06-20    浏览次数:

□ 本报通讯员 乔 蕾 任相梅 本 报 记 者 王桂利

曾经,他们是活跃在工厂一线的技术骨干,山东省首席技师、日照市技术能手。如今,他们是耕耘在大学课堂的实训教师,培养的学生遍布省内外的几十家企业。

他们是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引进的第一批外聘实训指导教师马洪奎和魏峰。

技师与学校需求一拍即合

2007年,对马洪奎和魏峰来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那一年,他们所在的山东第一机械厂面临破产重组,作为行业内具有一定声誉的技术能手,不少知名企业向他们伸出橄榄枝;同年,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为打造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急需外聘一批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双方的需求擦出了火花。

马洪奎,山东省首席技师。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技术革新能力,先后对一种系列运动器械和胶印机产品零部件的制造过程进行了加工工艺改造;其中,改进设计刀具30余种,改进加工方案10余次,改进设计工装20余套,解决关键技术问题30余起,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魏峰,日照市技术能手。善于攻克技术难题,对公司很多老产品的加工工艺、工艺装备、刀具材料及结构作了大量革新改造;多种零件制造从日产几件提高到数百件,刀具寿命提高上百倍。

正是身怀绝技,使他们与学院岗位需求一拍即合。

担任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专职实训指导教师7年来,他们先后对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机电一体化等6个专业100多个班级的4500多名学生进行了实训指导,累计4800多课时,工作量甚至超过了普通教师。由于教学得法,对学生要求严格,他们培训指导的学生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为之后的职业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车间里”教技能也教做人

马老师和魏老师的课堂叫车间更形象:身着深蓝色工装的学生正两人一组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着,他们的神情认真专注,时而拿着零部件低声讨论,交换看法;时而互相提醒着注意谨慎操作。两位老师在机床间走动着,发现有不恰当的操作及时纠正提醒,不时会有学生前来请教,他们耐心解答、演示,直到学生明白为止。

数十年忙碌在企业一线,一朝成为大学教师,从最初的忐忑、不踏实,到如今的从容自信,这样的转变对他们来说并不怎么轻松。魏峰坦言,为更好地执教,完成从工厂技师到大学教师的成功转变,他阅读了大量关于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对教师职业必须的理论知识做了储备。积极向其他老师请教,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适时调整教学手段。

马洪奎告诉记者,教好机电课程,必须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互相贯通、融为一体。他一般会从机床基础理论讲起,把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一次次演示操作,一次次地讲解操作要领,一次次手把手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识图制图能力、加工工艺分析能力和加工操作能力,只有掌握了这些能力,他们才会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马洪奎说。

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素养高,动手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2009年的毕业生邢波毕业后加入豪迈集团,短期内成为集团公司唯一一名连续两年“双标兵”获得者;胡文举很快成为青岛铭嘉机械工厂部门主力,担任编程设计部主任。

同事都亲切地叫一声“老大哥”

工作7年间,无论是上课还是开会,马洪奎和魏峰从未迟到,从未早退,甚至从未请过一次假。因为实训指导教师紧缺,他们的教学任务甚至远远高于其他教师,每天8节课,早八点晚六点,风雨无阻。

在他们的课堂上,从无学生玩手机、吃零食或打闹;结合工厂实例进行讲解,深入浅出,学生爱听,掌握起来相对轻松。每次旁听他们的教学,李为行老师都忍不住感慨:“他们就像工厂里师傅带徒弟,对学生严中有爱,不仅从严要求学生的学业,还抓学生的思想纪律,这使他们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他们的课堂总是秩序井然。”

渐渐地,他们的课堂上时常出现一些年轻教师。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刘操老师,研究生毕业,深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幸亏马老师和魏老师来了,”刘操说,“每次在实训室碰到难题,我都会向他们求教,每次他们都在第一时间赶到。”有一次在拆卸机床时,碰到一些螺丝钉因为年久滑丝无法取出,刘操和学生运用各种方法都无法解决,最后还是魏老师用企业的做法,将螺丝钉用电钻钻碎,再以同规格的螺丝钉固定。“别看是小问题,解决不了,机床就拆不开,教学就无法继续。”刘操说,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一台机器的维修,“很多棘手复杂的难题,总能被他们轻易解决。”

实训室机器的日常维护,如机床调水平,润滑油的定期检查,以及故障设备的例行维修等,甚至包括实训室的卫生打扫,他们都默默承担,一丝不苟。工人一般朴实无华的敬业奉献精神,认真负责、细致周到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和欢迎,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老大哥。(2014年6月19日《大众日报》)